大国首都新时代担当新使命
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评论之八
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
今日社评
大国首都新时代担当新使命,体现为教育、养老、医疗、社保、住房等各项民生改善,也体现为始终牢记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视察北京,7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,深刻回答了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,怎样建设首都”这一重大时代课题,为做好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宽广的“中国道路”,实现了举世瞩目的“中国奇迹”。70年来,北京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,也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。
70年来,首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历史性成就。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元左右提高到6.2万元,人均期望寿命由52.8岁提高到82.2岁。医疗卫生服务全民覆盖,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全国领先。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,保障标准逐年提高。首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,是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首都北京更是在绿色发展、科技创新、营商环境优化、文化中心建设等方面,取得辉煌成就。大气污染是“大城市病”的重要症结之一,北京市从1998年开始治理大气污染,到今年已经20多年。北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,扎实推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,空气质量持续明显改善,实现了从“APEC蓝”“阅兵蓝”到今年的“常态蓝”。
进入新时代,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真实地体现在北京财政的民生“账本”中。伴随改革开放、经济腾飞,北京财政实力逐渐增强,收入规模由1949年的2386万元壮大为2018年的5785.9亿元,70年翻了2.4万倍。财政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。政府“钱袋子”鼓起来,支出规模也相应大幅增加,数据显示,北京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保持在八成以上。
“政府账本”反映着城市经济变迁,也折射着百姓民生之变。北京财政坚持厉行节约,按照“只减不增”的原则从严从紧编制“三公”经费预算,确保将经费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领域。政府的“紧日子”换来了百姓民生的“好日子”。目前北京已逐步建立“租购并举、以租为主”的住房保障制度和供应体系,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基本解决。
今年1月起,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家庭月人均1000元提高至1100元,近20万困难群众受益。今年教育安排381.4亿元,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,新增学位3万个,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学生公交票价优惠政策。卫生健康方面安排170.7亿元,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补助政策等。交通运输方面将安排307.3亿元,支持地面公交系统正常运营,完成850公里自行车道治理等。
大国首都新时代担当新使命,体现为教育、养老、医疗、社保、住房等各项民生改善,也体现为始终牢记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视察北京,7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,深刻回答了“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,怎样建设首都”这一重大时代课题,为做好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北京把加强“四个中心”功能建设、提升“四个服务”水平作为首都发展的要义。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,北京严格落实人口规模、建设规模双控,严守人口总量上限、生态控制线、城市开发边界“三条红线”。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,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,城市空间格局实现历史性重塑,京津冀地区成为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。
“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”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北京的重要任务,也是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。北京以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为导向,实施“9+N”系列政策措施,在2018年国内22个城市营商环境试评价中综合排名第一,为我国营商环境世行排名大幅提升做出重大贡献。北京今年将实现各级80%的事项进政务服务大厅“一扇门”就能办理,70%的事项在“一个窗口”就能受理,更多事项从“网上可办”向“一网通办”转变,高频事项力争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或“一次不用跑”。
70年来,北京的发展一直承载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期许。进入新时代,北京阔步迈向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新目标,北京正与伟大祖国一起,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。
来源: 原创